艺术评论 | 以水彩之韵铸钢铁之魂——崔全顺《工业题材》系列作品赏析


艺术家简介

微信图片_20250210142614.jpg


崔全顺,1962年生于湖南湘潭市,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,获文学学士学位,曾任辽宁省政协第十一、十二届委员,政协鞍山市第十二届常务委员,民进鞍山市第七、八、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辽宁省美协理事、水彩艺委会副主任,鞍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,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、辽宁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,法国尼斯鹰艺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鞍山【钢·美术馆】馆长,泰国吞武里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,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。2019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“当代中国工业题材绘画创作人才培养”项目。


以水彩之韵铸钢铁之魂

——崔全顺《工业题材》系列作品赏析


作者:梁照堂

著名国画家 书法金石家

美术理论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


在当代中国美术界,画家崔全顺是一位专注于工业题材创作,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精湛技艺描绘现代工业文明的杰出画家。他的“工业题材”系列作品,犹如一部部凝固的历史长卷,“以画为媒”,深刻揭示了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,展现了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与人文风貌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,更是对工业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和人文关怀。通过崔全顺的《工业题材》系列作品,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笔下以水彩之韵铸钢铁之魂,以及对辽宁老工业基地辉煌历史的深情回眸。


2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工业印记》

110×220cm


3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后工业的发声》

160×110cm


崔全顺先生的作品以水彩画为主,擅长捕捉工业场景中宏大而细腻的视觉元素,将冷硬的机械结构与温暖的人文情感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独特的工业美学氛围。如水彩画《钢厂印象》(系列)中 ,画面中巨大的炼钢高炉巍然矗立,炽热的熔铁如红河奔流,与冷峻的钢结构形成强烈对比,象征着工业力量的炽烈与刚毅。与此同时,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若隐若现,他们的专注与坚韧赋予冰冷的机器以生命温度,展现了人与工业环境的和谐共生。这种工业美学的视觉叙事方式,既体现了工业生产的力量之美,又彰显了劳动者的精神之美,构成了崔全顺工业题材作品的独特魅力。


4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钢厂印象1》

110×120cm


5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钢厂印象2》

68×115cm


6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钢厂印象3》

60×115cm


7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钢厂印象4》

100×60cm


作为鞍山师范学院的教授,崔全顺先生深植于鞍山这片工业沃土,对鞍山钢铁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理解。他的作品往往围绕鞍山地域文化展开,通过对鞍山钢铁厂及其周边环境的精细刻画,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,呈现了工业遗产的历史痕迹与时代变迁。例如,《大工业记忆》(系列)中锈迹斑驳的老式蒸汽机车,既是工业文明的见证,又是岁月流转的符号。崔全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其沧桑外表,透过机车的细节,观众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,感受到工业文化的厚重底蕴。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,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表现,上升为对特定地域工业精神的诗意诠释。


8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大工业记忆1》

145×100cm


9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大工业记忆2》

220×115cm



10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大工业记忆3》

220×115cm


崔全顺先生的作品善于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构建叙事,通过对比今昔,唤起人们对工业历史的记忆与反思。如《工业游移的山脉》(系列)中,画家巧妙地运用光影与色彩,将废弃的旧车间与现代工业设施并置,形成鲜明的时间跨度。旧车间的残破与寂静,与不远处现代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形成强烈反差,引发了观众对于工业发展历程、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。这样的时空对话,使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工业现场的当下状态,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与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。


11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工业游移的山脉1》

160×330cm


12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离这座城市不远的地方》

160×110cm



崔全顺先生的“工业题材”系列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,多次入选国际展览并获奖,如《工业印象》入选“中美国际小幅水彩画交流展”,《后工业的发声》在国际巡展中获得广泛好评。他的“工业题材”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跨越国界,展示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成就,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家对全球工业文化共性的敏锐洞察与个性表达。特别是《凝聚记忆》(系列)中,崔全顺先生以抽象化的线条与色块,探讨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与城市更新议题,作品中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,又融入了东方哲学的内敛与含蓄,展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张力。


13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凝聚记忆1》

110×160cm


14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凝聚记忆2》

110×160cm



作为一位兼具艺术家、教育者与社会活动家多重身份的创作者,崔全顺先生始终将社会责任感融入其艺术实践。他策划并参与“中国钢都国际水彩名家邀请展”,积极推动工业题材绘画的国际交流;主持“当代中国工业题材”绘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,通过教学与展览,培养新一代工业题材画家,传播鞍山工业文化。这些行动体现出他对工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切关注,以及对提升公众工业文化意识、推动工业旅游文化发展的不懈努力。


15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即将消失的风景》

75×115cm


16.jpg

崔全顺作品 《通往厂区的电车》

140×115cm


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,一位画家的系列创作犹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,它不仅映射出艺术家个体的心灵历程与审美追求,更是其对生活世界深入观察、独特思考的艺术结晶。这种对主题的持续探索,彰显了画家对自我艺术疆域的坚定开拓和对精神世界的无尽思考。崔全顺先生的“工业题材”系列作品,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、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、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构建了一座连接现实与历史、本土与世界的工业艺术桥梁。他的画笔不仅勾勒出工业景观的壮观景象,更揭示了隐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与历史脉络,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工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与思想资源。在未来,崔全顺先生将继续“以画为媒”,以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与深度的文化探索,为我国工业题材绘画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,更以水彩为媒介,以工业为题材,展现了艺术家对历史的敬意、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。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宝库,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工业文化的重要视角。


— END —